發布時間:2017-03-20 瀏覽量:0次
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堅定不移闖出新路,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建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美好安徽,為全省未來五年發展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淮北市將堅定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和我省建設創新型“三個強省”重大部署,大力實施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推動全要素集聚、全產業融合、全市域協同,整體構建“綠金經濟引擎”與“綠金支柱產業”,推進城市由資源消耗型向綠金生態型轉型,實現高碳資源低碳利用、烏金城市綠金發展,著力打造政治生態、經濟生態、自然生態“三位一體”的綠金樣板城市,加快實現淮北轉型崛起,為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貢獻更多淮北力量。
以中國碳谷·綠金淮北引領城市轉型發展
時代變遷、產業與科技變革,要求經濟發展方式、城市發展模式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伴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傳統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而積極構建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的新模式,探索一條路徑明晰、動能強勁的轉型崛起新路子勢在必行。作為一座煤炭資源型城市,多年來,我市積極尋求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思考醫治礦竭城衰的“良藥方”、集聚轉型升級的“全要素”,為轉型發展謀思路、尋出路、闖新路。近幾年來,在中央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政策引導和省委、省政府關心支持下,我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一煤獨大的倚重型產業結構逐步改變,煤炭產業所占份額大幅下降,非煤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進展。2016年,非煤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71.7%,煤炭及相關產業占比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但客觀分析,目前我市經濟總量不大、發展速度不快、內生動力不強的問題仍較明顯,尤其受“三期疊加”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我市與其他資源型城市一樣,經濟承受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省第十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戰略部署,這為我市探索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轉型新路提供了戰略指引。2016年9月,淮北市委、市政府從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出發,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統籌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借助國家級智庫,謀劃確立了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明確了在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中實現淮北轉型崛起的奮斗目標。打造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是在深化拓展精致淮北內涵基礎上謀劃的全域發展戰略,是推進我市“發展轉軌、產業轉型、城市轉向、動力轉換”的總集成,同時,也是展現城市高端形象的靚麗名片。
科學把握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的深刻內涵
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緣起于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金理論”,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碳”。從世界科技發展的歷程來看,如果說20世紀是硅科技的世紀,那么21世紀將是碳科技的世紀。中國碳谷·綠金淮北之“碳”,是以煤炭中的“碳”成分為基礎,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緊盯科技、時代和產業前沿,著眼碳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實現以炭升碳;以碳纖維、石墨烯、金剛石等新型碳基材料為發展方向,聚力發展高端碳科技產業。二是“低碳”。以入選第三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和首批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低碳綠色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實踐低碳產業發展與低碳城市建設相結合、技術集成與機制創新相結合、發展建設與碳排放權交易相結合的創新發展模式,加快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等產業體系和低碳生活方式,不斷減少二氧化碳與污染物排放,形成生活、生產、生態的有機共生。建設一批低碳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以知識高密集性、經濟高增值性、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各類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打造綠色低碳經濟的新增長點。三是“綠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綠色發展理念的哲理與實踐內涵豐富,既顯示了黨和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要組成部分的戰略設計,也體現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中國碳谷·綠金淮北之“綠金”,是在堅持生態優先,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強化“綠能生金、以綠增金”的創新思維,圍繞綠色做文章,聚焦綠色謀發展,在綠水青山中創造金山銀山,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而真正成為淮北的金山銀山。
全力推進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落地見效
建設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次重大的變革與創新,必須堅持以項目為抓手,以園區為載體,以科技為支撐,以綠色生態為保障,精準發力,重點突破。著力在三個方面做好文章:
第一,堅持招商帶動與創新驅動“并行聯動”。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疏解非科技創新中心功能等帶來的產業轉移機遇,大力推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招園引制有機結合,積極引進符合轉型崛起需要的項目、資本、人才、技術、制度、機制等。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采取PPP模式,加快建設碳科技研究院、碳谷產業新城,實現園區成片開發、產業集群發展、產城加速融合。積極展開對外合作,與德國等歐盟國家共建低碳產業示范園區。加快“調轉促”,聚力“全創改”,統籌推進平臺、科技、金融和制度創新,著力構建技術和產業、金融和資本、平臺和企業、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創新體系”。在低碳領域強化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應用技術研發、高水平研發平臺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加快“雙創”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園等平臺建設,引進先進技術、集聚創新資源、孵化創新產業,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打造新引擎。
第二,堅持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并舉”。以高新技術為發展新動力,以碳科技產業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方向,在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和產業鏈改造的同時,實施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專項,推進一批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加速培育具有爆發式增長潛力的新興產業和未來型產業。堅持走高碳資源低碳利用新路,推動煤炭產業鏈條不斷向縱深延伸,加快發展以混合芳烴加氫、粗苯精制等為重點的新型煤化工,做大做強以量子碳素、石墨烯、碳纖維等碳基材料為代表的碳產業;聚焦陶鋁新材料推廣應用、市場培育和產業塑造,打造以陶鋁新材料為產業鏈核心的中國陶鋁峰;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制藥及綠色食品、芳香制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燃淮北經濟爆發點。作為一座工業城市,多年來二產占GDP比重較高,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一直是我市產業和城市發展的短板。隨著大眾消費不斷興起和“四化同步”加快推進,服務業將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要立足產業轉型升級和完善城市功能,推動綠色金融、信息技術服務、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新業態等生產性服務業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以淮北三山六湖為舞臺,將創意知本、金融資本與文化質本進行有機嫁接,促進文化旅游、體育休閑、健康養老、商貿流通等生活性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
第三,堅持城市全面發展與突出生態建設“有機統一”。搶抓安徽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和淮北入選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發展機遇,用好國家和省支持我市采煤沉陷區治理釋放出的城市發展空間,堅持城鄉統籌、組團布局,推動產城一體、融合發展,通過整合優化全域空間資源和功能布局,推進主城區六大組團協同發展,加快城市南部次中心建設,著力形成“一主一次、南北聯動”的城市發展架構;積極推進東部新城和高鐵新區建設,打造一批特色小鎮,持續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構建多點支撐的城鎮發展格局。推動城市由“依山建城”向“環湖時代”跨越,突出“徽風漢韻”,讓城市顯山、露水、見林,不斷彰顯“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精美城市風貌。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與環保模范城市,建設綠色低碳城市、海綿城市和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扎實推進相山、南山、塔山、龍脊山綠色生態經濟帶建設,全面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工程,構建森林綠色生態屏障,提高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切實發揮淮水北調配水工程作用,加快建設河湖貫通工程,構建城市中心湖泊群,實施老濉河、澮河、龍岱河等河流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加快修復華家湖、朔西湖等城市生態水系,提升水域有機碳儲量,增加濕地碳匯。深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